查看原文
其他

盘点2017·读书丨段伟:读书“误”我又一年

2017-12-08 段伟 中国德育

欢迎点击上方「中国德育」关注我们!

2017编辑小语

与时间的无始无终、无穷无尽相比,人生不过如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每到年头岁尾,总能生出逝者如斯的感慨。日子一年年地过,在时间的海洋中,个体命运各有高低起伏,但依然能买书,依然能读书,这也是一年年的幸福,在读书中一年年地成就着新的自己。光影带走了很多事,也可以留下很多人和事。回首即将过去的2017年,爱读书的你,快拿起笔,和大家一起聊聊这一年中读了哪些书、说说想说的话吧。

“盘点2017·读书”征集稿件,来稿请发:

zhongguodeyu2016@yeah.net

读书盘点之——

读书“误”我又一年

文丨段伟

寒暑易节,风尘又一年,“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叹草木凋零,读写心愿未了。

《中国德育》编辑邀我写一篇稿子,盘点一年来的读书概况,不禁有些踌躇。一年来是读了不少东西,也写了不少文字,但仔细检点一下,可说的并不是很多。单说读书,尤其是新近出版的书籍,我却是没有多少发言权。

2017年读书,可分为:主动读书、被动读书和互动读书三类,除去“因评而读”,计有15本,是近些年读得较多的一年。

当然,读书的多少,用“本”来衡量,很显然是不科学的。因为书的类别各不相同,学术类、人文类的书,一般来说比小说、散文“难读”。除此之外,书的字数也天差地别,十几万字的薄薄一本是书,四五十万字的厚厚一部也是书。

此外还有一个因素,从前几年开始,碎片化阅读的势头就越来越猛。这里所说的碎片化阅读,不是指刷一刷百把字的微博,也不包括朋友圈里疯转的鸡汤文、伪科学养生帖子,而是有丰富内容的人民、光明、思想潮、未名湖是个海洋、收获、当代、十月、中国德育、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人民教育及一些大家公众号,或者质量上佳的知乎答案,诸如此类。

碎片化阅读后,遇见了心仪的作品就是收藏,稍后再读,读过就忘,别说细节,连读过的是什么都不会记得。而我一年的15本书,是明明白白摆在那里的,看到书名,就像牵起一根线头,可以抱蔓摘瓜 35 43496 35 15232 0 0 3045 0 0:00:14 0:00:05 0:00:09 3046

所以碎片化阅读的教训就是,太短的东西,终究难以长久使人受益。也许有人会反对,说阅读的所得与长短无关。是的,我也认同,短有短的价值,但往往局限于艺术价值,更多在于实用价值。只有一定的长度,才可以容纳除了“道理”之外,接受“道理”所必需的各种“营养素”。

这么一说就远了,回头说一说主动读书,毕业分工之始我抱定主意以教书立身,用文字养性,教写之间读为桥。在边缘之处出没,做文学“在野”之人。无论是教书还是为文,捧卷不止,经年窖藏,随性抒发,不追时撵日,任由文字瓜熟蒂落。

然而随着读写的推进,常有陌生的能得到答案,熟悉的会出现惊喜。因之“书瘾”越来越大,“写癖”愈来愈纯,每一年我均是按“季读三四本、月写三四篇”的节奏前行。

一、主动读

2017年是我知天命的第二年,这之前我就想探求我们是“怎么来的?会怎么没的!”故《人类简史》成了首选。

1.《人类简史》


这是一部“瘦身版”人类简史。它绝非一本编年简史,告诉你那一年事情“如何”发生,而是以严丝合缝的逻辑告诉你历史“为何”如此。赫拉利用通俗的语言和新鲜的视角,将个体的幸福放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审视,不再错过历史中最关键、最有意思的部分。对于宗教、哲学、金融的解读,是我阅读经历中,最为熨帖妥当的一种。

不过,我们需要审慎思考的是,其一,赫拉利认为,在采集狩猎阶段,人类生活得和谐幸福:他们几天才出去打一次猎;营养均衡,没事八八卦,不受传染病侵扰。这幅伊甸园图景让人类无异于树木的需求。其二,赫拉利声称:《独立宣言》里关于人类平等的理念,未必比《汉莫拉比法典》中人生来不平等的说法更加靠谱。再次,赫拉利回到了道家“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观念。生物学只能证明人被生物本能驱动,无法解释人文主义观念的“想象”。可是,这想象又是哪里来的呢,人类为何要进行这样的“想象”呢?这些“想象”对历史又产生了怎样的作用?不同的想象又导致了什么不同的结果呢?《简史》对此没有提供答案。这让这部“科学”报告缺乏可信度,只是一系列不可思议的历史巧合的流水账。

通常我们的阅读尺度都很短,日常新闻资讯也就数日,教你弹琴填词的最多不过数月,人生理想的著述也不逾百年,这让我们与生活更贴近了。相反尺度太长的,如《人类简史》《世界通史》一类,则会让人抽离出现实生活,觉得自己仿若超凡脱俗,加持了上帝视角,却仍深陷红尘,还得为之纷扰,生出恍惚虚妄之感。

2.《历史学的境界》

坦率地讲,高华先生《历史学的境界》,读完后真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特别适合春节期间人来客往打打牌、吃吃喝喝翻翻书。读完先生这本遗著,愈感高华先生在史学研究上确已达到了较高的境界。从这本书里所收的文章,则可看出高华的史学视野已经明显超过了历史学本身,对史料的娴熟运用自是不在话下,他的行文对于家国命运、个体历史命运的关注,更是有着极浓厚的悲悯情怀。

正因为如此,他读龙应台,读王鼎钧,总能读出更多的余味。我想,对于一个历史学者而言,这应该就是梦想中的“出入自如”的研究境界了吧!

3.《沈从文的后半生》

张新颖的《沈从文的后半生》与“流水落花春去也”非常应景。其实在此之前,南开大学学者李扬曾写过一本同名的书,史料详细,文笔灵动,不失为一本佳作。即便如此,翻开张新颖的这本书后,还是被深深吸引住了。仅史料而言,张新颖的这本书并未有太多超越,但在对沈从文的“同情之理解”上,则令人一咏三叹。

这或许就是专注于史料的作者与超越于史料而关注人的命运的作者之区别。我对于沈从文在家国命运转折时期的突然转身,一直不得其解,而读了这本书,才真实感受到沈从文内心深切的痛。人如蝼蚁,在大时代的浪潮中,往往进退失据,不知所之。

书中提到沈从文逝世后,有人编辑《从文家书》,邀请沈的夫人写后记,老人家写的真切:“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所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的现在。过去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过去不明白的,现在明白了。”读到此处,不禁眼角湿润。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遇到无数的人,可真懂你的,又有几人?

4.《什么是道德》

李泽厚的《什么是道德》几年前就读了一部分,后因亲戚借阅无回,心里不爽亦说不出口。李泽厚在我的读书阅历中,一直占有特殊的地位。大学时,初遇此人著作,读罢惊为天人,曾疯狂地找到出版社,只为凑齐一套《李泽厚十年集》。

2016年12月5日李先生在武大作讲座,我刚好在江城,友人邀我同去面晤,我内心一度蠢蠢欲动,可回程司机赶忙,但最终还是被钱钟书先生那句话给说服了,“你吃了鸡蛋,何必一定要看鸡呢?”何况我自知对于李先生渊博的学识所知甚少,怕真的直面时赧颜以对。

二、被动读

每个人都有一个死角,自己走不出去,别人也闯不进来,我把最深沉的秘密放在那里。在很多人看来我是一个手不释卷的人,其实,我亦是肉体凡胎,对于安逸舒适的生活也有自己的小九九,对面向大海坐在落地窗前喝咖啡或去异域风情看一看有着满满的憧憬。

5—8.《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国著名校长办学思想录》《中国著名班主任德育思想录》《于漪知行录》


绝大多数情况下,专业书籍我是利用暑期囫囵时间完成的,但也有例外,比如完成书评。2017年“因评而读”计有五本,朱永新先生主编的《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国著名校长办学思想录》《中国著名班主任德育思想录》和《于漪知行录》(三本是《中国教育报》约稿,一本为《教师博览》约稿)。这些著述没有浮夸的修辞,没有繁复的文体,简简单单的叙述足能让我们悟教育之妙:真正的教育,能影响人的教育,往往就蕴藏于那些很小的小事之中。一次简短平和的谈话、一个举动、一个眼神、一个期望、一个微笑,其间饱含着教师浓浓的真情,传递出师生间短距离心灵交流的火花。

9.《读书做人谱》

还有一本是应三晋出版社之约,撰写作家韩石山新作《读书做人谱》书评。书既到手,总要翻翻。一看“读书做人”,还要“谱”,先让我警惕起来。一本充满训诫意味的书,其最高境界,便是不讨厌。《读书做人谱》,做到了吗?

“此书可作家训看也!”——这是韩石山先生在该书扉页上特为我写的文字。严格说来,《读书做人谱》不是韩石山摆的谱,而是清朝一位名叫龙炳垣的四川人摆的,韩石山所做的,是对老谱进行释义。自然,释义,是对谱的训,其效果,也是对读者的训了。

10.《小说密码》

这两年“小说课”风头正劲,我搅扰野夫先生,他推荐《小说密码》,马原的小说,我从未涉猎。先锋派的东西,翻过几本,比如邱华栋的,格非的。谈不上喜欢,也谈不上讨厌。小说创作,是很自我的事情,而对于阅读者,似乎也是如此,至今我最喜欢的小说作者分别是霍达、莫言和阎连科,跟先锋派边都搭不上。不过《小说密码》这本书,倒是意外惊喜。此书是根据马原在同济大学中文系讲课的内容整理的,印象中王安忆也有基本类似的书。马原结合自身小说创作经验,尤其是谈到童年不愉快的经历对小说创作的影响,确可窥见他敏锐的洞察力和思考力。马原对小说的感知,未必可以作为通论,但最起码是他个人最真挚的解剖,这也就够了!

11.《江上几峰青:寻找手迹中的陈独秀》

今年对中国共产党来说是特别有意义的节点,原本想从《共产党宣言》入手,然而读了几页,对这种纯理论、纯概念我只好退避三舍:晦涩难懂,味如干柴。不经意中,石钟扬的《江上几峰青:寻找手迹中的陈独秀》进入视野。近几年,因兴趣爱好,读了不少民国史方面的书,越读到后来,越喜欢读一手的东西。与作者石钟扬之前《文人陈独秀》不同,这本书收录了大量陈独秀与友人书信往来、书法、题跋等手迹的原件或复印件照片,但还是存在考证不够严谨,比如作者认为《安徽俗话报》中的很多漫画出自陈独秀之手,笔触精细,与陈独秀书法纵横挥洒颇不相类,推断漫画为陈的作品,似欠确证。但瑕不掩瑜,此书值得一阅。

12.《书犹如此》

年初学校师悦读书会负责人跟我说过两次,希望我暑期之后和青年教师作个读书分享,而且送给我在他看来是不错的两本书。但读书亦如审美,人与人的差异化永远存在。这些年来,就我的观察和发现,一线教师最喜欢读的书,往往是技术和操作层面的。这让我们的教育陷入了“技术至上”的误区,也让许多教师“沦落为教学的工具”。

因此我悄悄地到图书馆更改了我的借阅目录,“狸猫换太子”。一本是清新养眼《书犹如此》,另一本是《外婆的道歉信》。

《书犹如此》最初吸引我的,是精美的布面装帧,拿在手上,一翻开,扉页竟然还有作者苏北的签名,摩挲再三,不忍放下。

书中都是与读书相关的文字,而关于汪曾祺更是占多数,但在苏北老师看似闲适、实却隽永的笔下,各自不同,篇篇有韵味。

13.《外婆的道歉信》

巴克曼位列《外婆的道歉信》讲述的是七岁的爱莎有个古怪又疯狂的外婆,会埋伏在雪堆里吓唬邻居,把重要的事情记在墙上,因为墙不会丢,半夜从医院溜出来带着爱莎翻进动物园,在阳台上用彩弹枪射击推销员,基本上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个四处惹麻烦的外婆却是爱莎唯一的朋友,也是她心中的超级英雄。不管什么情况下,外婆都会站在爱莎这一边,为了她去跟全世界拼命。

本书最大特点遍地金句和小包袱,看起来好笑,仔细一想,也确实是那么回事。

三、互动读

朋友圈是个好东西,真正实现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图文交互的分享,让我们看到不同的世界,不同的思想,或真实或虚幻,可言或不可言,全部都能表现出来。于是,你知晓我,我也提示你。

14.《南渡北归》

天津中学吴奇老师推荐的三卷本巨著《南渡北归》,可谓是写尽了民国时代学人的沧桑与风骨。南渡是指抗战时期,他们为了延续学术血脉而纷纷随着国民政府到南京、到重庆;北归则是后来回到北方的心路历程,最终第三部是他们的分道扬镳,一部分人远走异国或者迁居岛上,一部分人留在大陆打算建设一个新中国。第三部是民国精神的挽歌,也是最值得细细品味的,去留肝胆、结局迥异,真正属于警示之篇。令人心胸豁然开朗的同时,又不胜唏嘘,扼腕浩叹。

15.《巨流河》

《巨流河》是旅澳学者吴贤友先生寄过来的一本难得的佳作。捧着“厚重”的书籍,我有种东方不败终遇令狐公子的悲凉感,过去三十多年对这段历史的认知及所读的相关叙述当即化作片片飞屑,随风而逝。读到最后,就是《廊桥遗梦》里面女主角遇上男主角的感觉,之前和丈夫风平浪静的婚姻,原来都是不算数的,这才是真正伟大的爱情。

作者齐邦媛以逾八十高龄历时四年写作完成《巨流河》,其以邃密通透、深情至性、字字珠玑的笔力,记述纵贯百年、横跨两岸的大时代故事。作者的一生,正是整个二十世纪动荡的缩影。全书语言温和而有力量,没有一段文字让你舍得跳过去。结尾 “一切归于永恒的平静”一句尤有意味,然而从巨流河到哑口海,如何能归于永恒的平静?一切都是没有结局的开始,一切都是稍纵即使的追寻。是最狂的风,和最静的海!

16.《读书那些事:给教师的阅读建议》

如果说两吴兄弟的推荐给我打开了另一扇窗,那么《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的两位编辑的新著让我沉闷的教育生活透了一口气。

作为拓展视角《读书那些事:给教师的阅读建议》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本书为“一塔湖图”出身的资深编辑梁杰老师主编。

朱永新、李镇西、凌宗伟、杨林柯……多位国内名家共话读书那些事儿,深度分享读书的智慧。他们的读书经历、读书体会、教育人生将为全国中小学教师提供宝贵的读书经验,使书香浸润教师的心灵,引领教师成长,在教育的路上绽放自己的光彩。

这本书首发于苏州半书房,出自“名门之秀”梁杰之手,许是天意,品读此书让我莫名想起“苏绣”,一方面本书堪称名家竞秀、文质皆美,另一方面,构思巧妙、独特风格的篇章如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苏绣极为契合。

17.《相信教育,相信未来》

由顾明远、张文质倾情推荐的《相信教育,相信未来》是《中国教育报》读书和文化周刊主编王珺老师作品,作为“心灵的摆渡者”,王珺老师立足于“大教育”,通过细致观察、细腻感受和深度挖掘,记录了不少“重要人物的重大事件”。

这是一本与时间对抗的精致小书,看似文笔朴素平易,却经得住细细品味。那一段段色彩斑斓的教育岁月、文化行旅,经由准确的叙述,抵达时间的远方、灵魂的深处,吸引我们徜徉其中,对教育与人生的态度也变得更加明亮。

18.《周作人代表作》

其他的书籍,零零碎碎的“跳读”不少,今年八月,为解旅途困乏我随身带了《周作人代表作》,我比较喜爱他的文字自在,精神自在,朴质,自然,大方,确有大家之风。他读书,没有半点冬烘气,懂得体会得,如故交相叙,一句是一句,两句是两句,切切实实。

国庆假期比较集中的阅读了叶渭渠主编的东瀛美文。这套丛书,我特别喜爱,2016年冬天在京都商务印书馆我一眼看中,是爱它的装帧,简洁,素朴大方,当然,内容更好,是真名副其实的美文。说实话,日本的文学作品读来感到很真,很纯粹,很容易进得去。

当然,但凡读书人自然地,有意无意的偏爱那些常来常新的连续出版物,比如《南方周末》《读书》《人民周刊》《博览群书》《读者》和《生活周刊》等等。这些期刊是我每年必不可少的。

煦日朗月,落花飞雪,阅读时间所限,想想有多少好书不能过目,也真是憾事。但年年能有好书过眼,入心,愉悦灵魂,这一年也算是不虚度了。


【供稿:段伟,湖北省英山县实验中学教师】

【本期策划、文字编辑:秦岩】

【微信编辑:崔倩倩】

声 明

本文系原创文章,版权属于本公众号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推荐阅读

观点丨高德胜:衡量一个幼儿园的办学水平,只要看看小朋友能否在这里不受压抑地大便就够了!

征集丨“最美校门”征集展示活动(持续进行中……)

推荐 | 教育部向全国中小学生推荐优秀影片1-36批全名录(建议收藏)

关注 | 影响儿童教育百年的心理实验

课例 | “爱情是什么”教学实录

大家谈 | 檀传宝:做配享幸福的教育家——仁慈篇

征稿 | 2018年《中国德育》固定栏目征稿启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